最新动态

浅谈儒释道

         发布日期:2024-10-14 17:07    点击次数:113

浅谈儒释道

佛经中的“相”与“像”还是要注意,比如《楞严经》就提到过多次这两个词。在我看来,相包含了有像和无像,色声香味触法当中,色是有像的,其他是无像的,尤其是法,虚空与识皆是无像的,可以叫做非有非无,但归根结底还是无像的有相,无像的法相等。离相、非相、无相这三个词有时候会混淆,有时候又是一个意思。非相、离相有时表示真相、实相、空相。无相则说成龟毛兔角等彻底不存在的东西。依义不依语,否则容易混乱。

总而言之:真正的空性,究竟法,妙明真心,这类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有相的那些修行途径,比如方便法、觉知性、见性、虚空、佛经义理等,只是借假修真,目的是过河拆桥。而那些执妄为实,依着外境、有为法、戏论妄见等,是实实在在的颠倒,执迷不悟。

孔子的思想绝不是执迷不悟的执妄为实,表面上看似乎停留在中间那个修行途径上,克己复礼,忠恕中庸等等,实际上孔子思想最深处是离相的。论语中出现了三个词:空空如也、一以贯之、吾无隐乎。结合整部论语看,夫子道行很深,他一定窥探到胜义谛,起码证到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只是他没留下太多具体的这方面记录,“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也”。

老子庄子,我总觉得不好说,说不好,他们的理论水平很高,但没有实操,最多就是二禅境界,没突破上去。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里就停留在五根境界,没跑出去。道家后人据此搞修仙、长生不老、练丹等等,就是执迷于这个肉身实有,恐怕也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却又无法找到更高更好的办法。至于庄子说的人生之大戒有二:一曰命,二曰义。命和义没有脱离生死两端,命有生死,义有是非。老庄之避世求静、以退为进、韬光养晦、无用之用等,不同于孔子所说的:“吾,无可,无不可”、“邦有道则现,邦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等执两用中的思想。

再多说几句《道德经》中非常有名的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是什么?如果对标佛家体系,道就是空性,不是虚空。空性的道生出了虚空的一吗?并不是!佛法体系是空生二相:物质相虚空以及非物质相心识,也可以说成所觉知的虚妄分别影像与能觉知的虚妄分别觉知性即心识。在能所二相的相互作用下,又产生了明暗、阴阳、天地等物质二相,以及善恶、美丑、高低等非物质二相。然后这些相又在能所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世界、众生、因果。

因此,按照佛家体系,道家的话要改成:“道生二,二生四,四生万物”。其实,还要再加一句,以示区别:“所言生者,亦是虚妄,非生非不生”。这与“见见非见”一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老子的道生一到三生万物,给人一种实有的逻辑体系,而佛学之圆融在于诸相非相,并不是执妄为实,而是借假修真,破妄归真,性相一如。因此,老子说“有生于无”,是不被佛学接纳的,无中生有只能作为现象的描述,最初的无明妄动而引发一切,但这一切并不是实有,而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我个人观点,也是我一直阙疑之处。当然,老庄思想依然有很好的价值,另当别论。

相比来说,孔夫子和毛主席的思想就不一样,这两位更接近于“实相般若”,他们没有太多的“定义”,而是立足当下,活好当下,实事求是,当下解脱。他们没有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姿态。这与老庄思想区别很大,活在当下是随缘的无可无不可,不是避世求静的无用之用。一个勇猛担当,一个则显得洒脱不羁。

相比来说,孔夫子与主席更加实实在在,尽管可能也不如佛家那么究竟,但他俩是非常实在的,一贯的,圆融的,即学即用的,通俗易懂的,贴近生活的。而老庄有仙风道骨,给人一种不是凡人的感觉,恰恰遥不可及,不那么好借鉴。这是我长期以来的观点,对于老庄思想的应用内化,我仍然是不得不解析为世间法,而无法类比佛法那种出世间法,因为无法圆融,只能道家弟子们自洽了。在某些范畴内,儒释道是一体的,三家是一家。再往究竟处走,就看出一定的区别。

牛顿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中彩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